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学习语丨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2023-08-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魂脉和根脉,这既深刻揭示了党中央关于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也为新时代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起学习领会。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全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学习语丨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2023-08-18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日前,习近平给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时强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悟。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我国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观察|首个全国生态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深意 2023-08-18
8月15日,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生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以“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阐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在重要指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从具体数据中可见一斑: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而能源资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面积的55%。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谈到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首要就是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作出的战略抉择。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优良生态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通过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又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绿色发展动能。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更为具体的重要举措。——“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建设美丽中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兑现“双碳”承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都离不开14亿多中国人的自觉行动。如何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在未来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翠云廊古蜀道。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历千年而常青。除当地自然条件外,人类的世代保护是重要原因。“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总书记深刻指出。有理念,更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都身体力行植树造林。种下树苗也传递理念,逐渐凝聚起亿万人民植绿护绿爱绿的磅礴力量。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着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转变为自觉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自己的贡献。新华社
习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08-18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语,一起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学习卡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08-17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这一理念有哪些深刻内涵,如何践行?一起学习↓
学习语丨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2023-08-17
眼下,防汛救灾仍处在吃劲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搜救失联、被困人员”“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强汛情监测,及时排查风险隐患,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帮助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的讲话 统筹发展和安全各项工作任务较重,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22年11月21日,习近平对河南安阳市凯信达商贸有限公司火灾事故作出重要指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实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应急值守、靠前指挥,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切实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2023年7月4日,习近平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我们的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 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2022年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23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 要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力量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系统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023年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学习进行时丨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2023-08-16
学习进行时丨重视战略策略问题 2023-08-15
总书记“公开课”|以学铸魂 2023-08-15
编者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系列长图解《总书记“公开课”》,与您一起从总书记的“知”与“行”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围绕“以学铸魂”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
在调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 2023-08-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文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就是围绕特定的调研主题与问题,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调研目的。在文献资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地方志被誉为“一地之百科全书”“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将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用文字记录下来、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阅参考;具有资治功能,能为领导干部和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早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有细读地方志的习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指出:“我们这样看情况、听汇报是不够的,还要看历史。一个县的历史最好的体现就是县志,府志则更为全面,里面既写正面人物,也写反面人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发生过什么事,可以从中有所借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每到一地调研,都会让当地准备县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第二天与大家的交流座谈也经常以县志里的内容为话头。习近平同志履新上海不久,就让市委办公厅找相关部门给他提供一套上海地方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要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且举了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的例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决定还提出了不少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包括邀集有经验的人开调查会,个别口头询问,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等。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挥好地方志作用提供了重要遵循。  用好地方志有利于参考历史信息。调查研究旨在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正确决策真正把问题解决好。作出正确决策,既需要加强现实研究,也需要参考历史信息。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增强历史思维做调查研究,不仅可以看到“现在”,还能参照“从前”,更能以史为鉴决策“未来”。  用好地方志有利于汲取治理智慧。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记录前人处理政事的得失,兴亡成败尽在其中。在调查研究中,将下沉一线时看到的听到的,与地方志记录的先贤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经验结合起来,有利于领导干部“鉴览得其要”“发施得其宜”,正确地指导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  用好地方志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史学家章学诚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阅读地方志,除了能对当地流传史册的历史名人、民俗民风有更深刻的了解,还能对标先贤涵养品格。阅读地方志能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官才会永存史册,才会让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进人物为楷模、以反面典型为鉴戒,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