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天天学习|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千年坊巷焕新彩 2023-08-29
【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所思所行。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系列稿件,与您一起感受总书记传承中华文明、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天天学习 空中俯瞰三坊七巷,飞檐翘角、古厝连绵,屋顶如波浪般延伸铺展,十分壮观。占地约40公顷的三坊七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曾走出严复、林觉民等一大批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人物。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里却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彼时,福建福州正值城市建设兴盛期,有关部门批准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开进三坊七巷,拆除林觉民故居的部分建筑,转而建设商品房。福州市政协委员张传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写信给刚到任不久的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反映情况。看到来信后,习近平立即让福州市文管会核实,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暂缓拆迁。1991年3月的一天,在林觉民故居,习近平亲自主持了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二进大厅廊前,习近平同时任福州市文管会常务副主任黄启权有这样一段对话:“老黄,这里是不是林觉民故居?”“对,我们站的地方就是林觉民故居的大厅。”“好,我们就决定把它保护下来,进行修缮。”对话十分简短,但却彻底扭转了林觉民故居的命运,也助推了福州将保护城市文脉形成制度性安排。2023年6月14日,游客从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前走过。在办公会现场,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100多天时间就把这里抢修起来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历史建筑也陆续被修缮、保护起来。”时隔多年,福州文史专家李厚威回忆起这次文物“解救行动”,仍记忆犹新。林觉民纪念馆开馆当天,习近平专程来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作出整改指示。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南后街。30年后的2021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访这片古街区。此时,三坊七巷游人如织,已成为中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考察中,总书记有感而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言语间,流露出他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思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总书记一次次寻访传统,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强调保护与传承,传递出他对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与未来的希望。国家之魂,文以铸之。“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再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课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中华文脉,照亮复兴之路。面向未来,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学习时间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08-29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蔡艺芃 张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记者: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如何理解?辛向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梦想,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求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这条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记者: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辛向阳: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曾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站在历史新的更高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二步,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十五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更高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重点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学习语|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2023-08-29
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同学习领会。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当干部就要干事,就要创造业绩,否则是立不住的。创造业绩,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政绩观问题。——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从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抓起,树立正确政绩观,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强化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多做为民造福的实事好事,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说到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做事动机并不那么纯正,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有的为了获取升迁资本,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的为了迎合上级、讨领导欢心,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为了给自己留名、替自己立碑,喜欢“做秀”而不是“做事”,热衷于“造势一时”而不是“造福一方”。有的有了一点成绩,就伸手向组织要回报,如果三五年没有动静就觉得组织上亏待了他。大家一定要牢记创造业绩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尘褪色,久不滋养就会干涸枯萎,很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我们查处的那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跌入违纪违法的陷阱,从根本上讲就是把初心和使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党员都要在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检视、剖析、反思,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2020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心中有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作为党的干部,不论在什么地方、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要增强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经得起风浪考验,不能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要严守政治纪律,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守好规矩,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的讲话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科技攻关、把握宣传思想文化主导权、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进重大改革、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香港由乱转治、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关键就在于以钉钉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不作为就是不担当,有作为就要有担当。做事总是有风险的,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事。正因为有风险,才需要担当。如果工作都那么好干,谁上去都能干,那还要什么担当呢?事物往往就是这样,越怕事越容易出事,越想绕道走矛盾就越堵着道。相反,只有豁得出去、敢闯敢干,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真刀真枪干,矛盾和困难才可能得到解决。做事要有魄力,为官要有担当。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我们就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大胆地干、坚决地干,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21年9月1日,习近平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县一级领导要谋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改革发展稳定大计,管千头万绪的事务,这个舞台足够大,刚才你们也说到了,是“芝麻官”千钧担。党把干部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是信任,是重托,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如何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组织工作重点任务? 2023-08-28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要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为更好地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党的组织工作,关键是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务求实效。01聚焦更好激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优化选育管用工作要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解决好乱作为问题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强化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严格监督问责。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加强综合分析研判;精准适用处理措施;压实工作责任。要细化实化“三个区分开来”,解决好不敢为问题科学界定容错情形标准;优化设置容错工作程序;健全协同协作工作机制;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要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解决好不善为问题分类抓好专业化培训,帮助干部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放到重大任务重大斗争最前沿,放到艰苦复杂地方和关键吃劲岗位去磨练,持续做好援派挂职工作;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02聚焦有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03聚焦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提升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要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一要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确保贯通有力。二要加大薄弱领域党建工作力度,确保覆盖到位。三要积极推进数字化赋能,确保运行高效。四要优化党建考核,确保落地见效。04聚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探索不同群体党员管理的有效办法;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特点,积极搭建日常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探索建立党员应急动员发挥作用机制;丰富党员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内容和载体;加强党员网上活动管理。(整理自《党建研究》2023年第08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蔡奇、李干杰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础研究作出战略部署之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 2023-08-28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功组织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前沿方向重大原创成果持续涌现。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深刻阐述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意义,从6个方面进一步对加强基础研究作出战略部署。
实干笃行丨四次考察调研 习近平阐释如何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2023-08-28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广东、陕西、内蒙古、江苏等地考察调研,分别对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中“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四个方面作出深刻阐释,四堂生动的党课不断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8-28
天天学习丨实干笃行为人民·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23-08-28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推出“实干笃行为人民”系列策划,聚焦民生幸福,与您一同感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天天学习安居,得以乐业;乐业,才能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他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诉求时时放在心头,一次次深入山村农户、社区巷陌,询问百姓房子住得习不习惯,关心百姓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2016年8月,总书记来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走入农户新居察看住房面积、结构、建筑质量,询问施工进展。他和土族贫困户吕有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乡亲们昔日居住的班彦村视频。出入不便、严重缺水,视频道尽了班彦村易地搬迁前“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窘。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建设工地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总书记对吕有金一家人说:“党和政府就是要特别关心你们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移民搬迁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总书记曾言,“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这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此次考察,总书记了解到一个喜人变化:青山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得到显著改善。他叮嘱说:“目前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居民胡秋生一家原来住在武汉青山区十几平方米的棚户房里。随着青山区启动棚户区改造,胡秋生住进了青宜居小区74平方米的住房(2013年9月10日摄)。在总书记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棚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住得更舒适、生活更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走进北京的胡同。胡同里的许多院落曾经都是大杂院。“又杂又乱的胡同,光开墙打洞的小卖部、餐馆、冷饮店就有七八家。”2014年2月,总书记来到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看望老街坊,听取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他殷殷叮嘱:“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5年后,总书记再次走进北京的胡同,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静谧舒适的院落格局、古色古香的影壁墙、青砖灰瓦的装饰风格……首都核心区宁静的胡同里,人们生活更方便、更现代化。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给大家拜年,并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总书记说:“我一直在想,咱们老北京的胡同怎么办?保留原样呢,生活不方便。改造呢,又很复杂。现在看来,北京还是摸出了一些路子,将来胡同都能改造成这个样子,那确实是好,但要看这里的老街坊们满意不满意。”…………从乡村贫困户院落,到城中棚户区,再到北京大杂院……让老百姓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总书记且行且思,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而努力!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多措并举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随着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见证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脱贫攻坚战中,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960多万人“挪穷窝”,摆脱了闭塞和落后,搬入了宜居宜业的新家园。“十三五”期间,全国开工改造建设各类棚户区住房2300多万套,约5000万居民从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北京市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2019年7月25日摄)。棚户家庭从低矮潮湿的棚户区搬进现代化小区,“小区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胡同里的“老街坊”过上了有里儿又有面儿的生活,“夏天,和老邻居坐在院子里下下棋,天南地北聊得好不惬意!”……随着我国住房矛盾逐步得到解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总书记多次强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循着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温暖牵挂,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学习语丨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2023-08-2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溯源历史、寻脉中华,关心推动考古事业向前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前进方向。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同学习领会。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我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党组)和领导干部应该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我国历史知识。——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2023年6月2日,习近平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的讲话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讲话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携手合作共谋发展 习近平倡导弘扬“金砖精神” 2023-08-25
8月21日至24日,应南非共和国总统拉马福萨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2013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或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历次会晤,系统阐释“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深化金砖国家合作贡献中国智慧。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