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2024-04-01
4月1日出版的第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文章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文章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文章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联播+|总书记指引网络媒体将正能量变成“大流量” 2024-04-01
联播+2024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与此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让党的声音成为网络空间最强音,需要清醒认知、前瞻布局,也需要有效的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强调,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无论媒体形态如何演变,优质内容永远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始终是以内容为根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沿着总书记指明的路径,网络媒体积极运用AR、VR、H5、移动直播、动新闻、短视频、Vlog等内容产品形式和手段,推出大批融合精品、爆款产品,以新语态阐释新思想,弘扬主流价值。人民日报社新媒体推出的《军装照》《中国一分钟》《新千里江山图》等,成为大家爱不释手的融媒体产品;新华社推出的话语创新专栏“千笔楼”,涌现了一系列刷屏之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入推进“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全力打造充满创新、浑身创意、满目惊喜的新媒体新平台,央视新闻《时政新闻眼》《主播说联播》,央视网《央视快评》《天天学习》,央广网《习声回响》,国际在线《讲习所》等一大批总台新媒体时政品牌,以互联网思维持续创新宣传阐释的方式方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总书记悉心叮嘱:“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近年来,5G、大数据、云计算、全息投影、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助推网络媒体创新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展区,将5G、AI等网络视频新技术作为展示重点。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媒体云IT基础资源支撑平台、新闻一体化云制作平台、大数据平台等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起电视及新媒体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构建了一键多发、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全媒体传播矩阵;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平台”,获得了国内新闻技术领域最高荣誉——“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管理工作都至关重要。做好新时代网络媒体的管理工作,是顺应信息化变革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明确要求“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强劲动力,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则是网络媒体行稳致远的关键一招。无论是照搬传统管理模式,还是依靠单一管理手段,都无法适配网络媒体的发展要求。只有发挥各方作用、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创新提升网络媒体的综合管理能力。近年来,许多融媒体中心根据自身特点出台了管理办法、内容把关制度、评估督查制度、工作流程规范,量身定做新的体制机制。其中,采编流程融合创新、组织架构一体化、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建设位列体制机制创新前三位。《求是》成立专门负责新媒体业务的全媒体发展中心,对社内7家直属媒体进行企业化改革,率先完成了党刊发展体系的革新;安徽省望江县融媒体中心创新媒体部室机构设置,将传统媒体划分科室的逻辑改为按照功能划分,倾力打造“中央厨房”全媒体集中指挥、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从调整组织架构入手,重新梳理和优化重组编采发流程,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此外,基于专业化、垂直化的用户细分市场,设立工作室等内容生产单元,推动生产流程再造,也成为网络媒体的管理创新之举。征程万里风正劲,凝心聚力谱新篇。聚焦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战略目标,中国网络媒体即将相约春城昆明,围绕持续构建主流舆论强大动能,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等主题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以更加昂扬的主旋律,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媒体表率。
联播+|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总书记论述中再看“守”与“创” 2024-04-01
联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他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传统”与“新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不忽视、不放弃”传递出总书记对于传统产业的关注和重视。“统筹推进”则点明了“传统”与“新兴”产业间“守”与“创”的辩证发展思路。我国传统产业往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成熟的工艺体系,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机械、食品等领域,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对国民经济意义重大。△ 2024年3月7日,甘肃省张掖市,工人们正在吊装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准备运往安装现场。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标签化,把其当成“包袱”“累赘”,一说到传统产业就认为应该淘汰。早在2020年的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在谈到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从发展战略角度告诫:“必须看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和实体产业要以自己为主,这一条绝对不能丢”。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是传统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以汽车产业为例,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了重要增量,树立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典型。△ 2023年11月9日,“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人工智能服装设计技术吸引参观者驻足体验。在苏州一家服饰公司,以前,工作人员设计一款服装要经过画稿、打版、打样等多个环节,需要十几个部门协作。如今,在数字化服务平台,不到半小时,一件3D样衣便能完成,如需修改,只需点击鼠标。在佛山一家饮料厂,全自动化生产线上,一排排饮料经过灌装、消毒等流程后,再进入包装码垛等环节,最后销往全国各地。8条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线最高产能可达2000罐/分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加装“数字引擎”,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一个个传统产业正焕发出新生机。与传统产业区别明显的是,新兴产业在市场中存在时间较短,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来,从实验室、研究院、科学城,到制造业企业、产业园、工业园区,一系列新成果、新应用相继亮相。我国凭借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规模、海量的应用场景、丰沛的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已在轨道列车、海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方面表现出色。△ 2021年12月3日,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启用,并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这里将打造世界顶级前沿基础研究机构。以“守”与“创”的辩证眼光来看产业发展,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新兴产业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推动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坚守传统产业阵地,不断优化升级,也要勇于开创新兴产业领域,用好新质生产力。唯有把握好“守”与“创”的辩证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在守正创新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习言道丨习近平谈中美:回不到过去,但能有更好的未来 2024-03-30
在世界局势动荡变革的当下,大国关系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目光。春暖花开之际,3月27日,北京的一场会见引发关注——当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这是2023年11月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以来,习近平第一次在北京同美方人士面对面交流。“这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不少波折,也遭遇过严峻挑战,其中的教训值得吸取。”习近平在会见中坦言。溯源中美关系近年来波折不断的背后,就是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学术概念在国际关系讨论中经常被引用。它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崛起大国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守成大国构成了挑战,引发守成大国的遏制打压,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战争。值得关注的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一学术概念的提出者,正是参加此次会见并现场发言的美方代表之一——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艾利森。基于对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关系的观察,艾利森2012年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论。近年来,随着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了解和理解不断深入,艾利森对大国相处之道有了新的思考。此次来华,艾利森受邀参加活动时表示,考察过去五百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的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宽广的地球,有没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此前曾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也是许多与会美方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人士的共识。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是合作还是对抗,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跨越太平洋,路在脚下。在习近平看来,当前形势下,中美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管是经贸、农业等传统领域,还是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美应该成为对方发展的助力,而不应该成为阻力。“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习近平在此次会见中指出,只要双方都把对方视为伙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美关系就会好起来。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45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总体向前发展,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福祉,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今年年初,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互致贺信庆祝两国建交45周年时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充分证明,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理应成为新时期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方向。此次会见中,习近平说,“中美关系回不到过去,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学习语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3-30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全面阐释,再到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为我们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擘画发展蓝图。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同学习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作战力量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2024年3月7日,习近平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1月,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3月6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2024年3月7日,习近平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
学习进行时丨谋划区域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座谈会 2024-03-30
学习语|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24-03-29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注入强劲动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们敞开大门,谁来同我们合作都欢迎。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2023年8月22日,习近平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愿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2023年4月2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023年11月5日,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2024-03-2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并对全面从严治党如何更好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深刻阐述。
学习语 |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2024-03-2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024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1月,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学习笔记 | 全国两会 习近平再次强调这一环保热词 2024-03-28
天天学习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对“双碳”工作作出最新部署。总书记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