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学习语|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24-03-29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注入强劲动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更高质量利用外资。要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我们敞开大门,谁来同我们合作都欢迎。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2023年8月22日,习近平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我愿重申,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的致辞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2023年4月2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202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2023年11月5日,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 2024-03-2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并对全面从严治党如何更好发挥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深刻阐述。
学习语 |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2024-03-2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024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1月,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学习笔记 | 全国两会 习近平再次强调这一环保热词 2024-03-28
天天学习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对“双碳”工作作出最新部署。总书记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学习语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024-03-28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道理很清楚,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202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批评了一些干部不敬畏历史、不敬畏文化、不敬畏生态,违规决策、滥用权力的现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习语品读|“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2024-03-28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水利万物,泽被众生。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更是孕育伟大文明的重要源泉。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点明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作为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的演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江河之畔,与水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古巴比伦文明发祥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发祥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文化内涵也因水润泽。“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舞蹈纹彩陶盆、殷墟甲骨等熠熠生辉的国宝,都脱胎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母体,令人思接千载。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一直传续至今。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只有流动的、包容的、开放的文明,才能传扬四海、交流互鉴。展开历史长卷,发轫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勾勒出中华民族与海外交通、交流、交往的轨迹,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桥梁之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乘风破浪、舟行万里,来自异域的香料、钟表、棉织品等货品则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东西方展开经贸文化往来,彼此借鉴、互通有无,映照出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辉煌景象。通八方,贯古今。这片广阔的蓝色海疆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阐释水作为文明之源的时代价值与重要意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明交融不可阻挡,和平共处是世界主流。一年前,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正如国际学者所言:“这是一个大国和一个伟大文明向世界人民提出的最宏伟的和平倡议”。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更是和平之基。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将在海南博鳌举行。回顾历年年会,“和平”“发展”“团结”“合作”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多年来,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入场乐和背景音乐,《万泉河水清又清》总是响彻会场、传唱四方。而主会场外,清澈的万泉河水与九曲江、龙滚河三水相汇,承载着文明、和平、友谊、合作的美好希冀,流入广阔大海,奋力奔涌向前。
“六个如何始终”,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大党独有难题 2024-03-28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世界最大政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历史久、人数多、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治党治国的特殊难题。”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如何始终”对大党独有难题作出系统阐释。
学习语 |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2024-03-28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实现有效贯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看到这里聚集了不少精英人才,大家都很年轻,充满活力,我感到很高兴。党中央十分关心科技人才成长,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024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024年1月,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0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学习笔记 | 全国两会 习近平再次强调这一环保热词 2024-03-28
天天学习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对“双碳”工作作出最新部署。总书记强调:“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学习语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2024-03-28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重要要求。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领导干部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道理很清楚,没有科学理论功底,不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就不能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也就很难做到实事求是。——2012年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22年12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从当前干部队伍实际看,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干部是不是实事求是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看,最根本的要看是不是讲真话、讲实话,是不是干实事、求实效。——2021年9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必须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浮。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现实中,有的干部干事热情很高,但缺乏科学精神、求实态度,结果不仅没有出业绩,反而带来了一堆问题。去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批评了一些干部不敬畏历史、不敬畏文化、不敬畏生态,违规决策、滥用权力的现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科学论证,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