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习语品读|“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 2024-03-28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章,风格鲜明、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理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动体现。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习语品读”系列,以“新闻漫画+文字品读”的形式,带您从不同维度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水利万物,泽被众生。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更是孕育伟大文明的重要源泉。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点明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作为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往今来,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的演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祥于江河之畔,与水相伴相生、相得益彰:古巴比伦文明发祥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发祥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其文化内涵也因水润泽。“通天神树”、青铜纵目面具、舞蹈纹彩陶盆、殷墟甲骨等熠熠生辉的国宝,都脱胎于长江、黄河流域的文明母体,令人思接千载。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一直传续至今。上善若水,有容乃大。只有流动的、包容的、开放的文明,才能传扬四海、交流互鉴。展开历史长卷,发轫于秦汉的海上丝绸之路勾勒出中华民族与海外交通、交流、交往的轨迹,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桥梁之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乘风破浪、舟行万里,来自异域的香料、钟表、棉织品等货品则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东西方展开经贸文化往来,彼此借鉴、互通有无,映照出不同文明交相辉映的辉煌景象。通八方,贯古今。这片广阔的蓝色海疆不仅是一条经贸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阐释水作为文明之源的时代价值与重要意义:“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文明交融不可阻挡,和平共处是世界主流。一年前,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正如国际学者所言:“这是一个大国和一个伟大文明向世界人民提出的最宏伟的和平倡议”。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更是和平之基。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将在海南博鳌举行。回顾历年年会,“和平”“发展”“团结”“合作”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各国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方向,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多年来,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入场乐和背景音乐,《万泉河水清又清》总是响彻会场、传唱四方。而主会场外,清澈的万泉河水与九曲江、龙滚河三水相汇,承载着文明、和平、友谊、合作的美好希冀,流入广阔大海,奋力奔涌向前。
天天学习|习近平参观的这座“千年学府”有着怎样的红色故事? 2024-03-27
天天学习 橘子洲头,妙高峰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掩映在翠林之中,静谧而庄重。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后首次地方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这座被誉为“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学校。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一张照片定格了总书记在校园考察的瞬间。照片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格外引人注目。这则著名的校训,是毛泽东同志1950年为母校所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度过8个春秋,实现了由青年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这所学校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翻开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红色历史,峥嵘岁月中,这里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一大批革命先辈。“红色”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校史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生动的教材,红色传统成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最强大的育人基因。此次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习近平总书记重点了解学校用好红色资源、坚持立德树人等情况。百年后的今天,走进这座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仍能看到红色印记无处不在。校史馆、师范教育馆、怀中楼、润寰楼、特立楼、润之广场、东方红广场、弼时路、维汉路……处处都是红色地标,处处都有红色元素。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教室。大礼堂、八班教室、冷水浴古井、自习室、阅报室、君子亭……校园里,14个红色纪念点,无数个红色历史故事,连接起百余年前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在提醒世人,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革命先辈,就是在这里求学明志、探寻真理。如今,红色印记已建构起这座“千年学府”熏陶红色师魂的精神磁场。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周,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全体新同学热追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时间。新时代“一师”学子与百年前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革命先辈在荧屏前相遇,青春理想与爱国热情激荡着每个火热的心灵。学校还将参观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列为入学入职第一课,开展“馆课一体”沉浸式教学,以毛泽东等伟大校友和280余位烈士校友的革命事迹启迪初心,筑牢思想根基。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学校还构建了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课程体系,开发了11门“红色”金课,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021年5月20日,少数民族学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进行红色研学活动,共同追寻那段红色岁月的足迹。以“大思政”为育人理念,以“红色血脉”为育人载体,学校不断打造红色学术名片,探索了一条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创新之路。2012年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已培养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近17000名。十余年间,近2万名学子带着使命出发,在各自岗位上照亮孩子们的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恰逢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五周年。在五年前的那场座谈会上,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红色基因蕴藏着我们“从何处来”的精神密码,标注着“我们是谁”的精神坐标,树立了我们“向何方去”的精神灯塔。
学思导图④丨深刻把握“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断 2024-03-27
时习之丨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习近平擘画清晰蓝图 2024-03-27
习言道丨两会后首次考察,习近平关切这个顽瘴痼疾 2024-03-27
3月19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全国两会之后的首次下基层,习近平到最基层的村党群服务中心,了解一项基层干部最关切的问题——减负。他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习近平一直重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多次部署为基层减负,此次在基层一线再次部署减负,可以从三个维度观察。这一问题是顽瘴痼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称为“顽瘴痼疾”,“就像‘牛皮癣’,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对于这项“顽瘴痼疾”,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就有深刻思考。在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等,习近平跟各部门约法三章,精简会议、文件和检查。他警告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这些年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每一句话都态度坚决、切中时弊。这一顽瘴痼疾又有了新变种、新现象。习近平今次在湖南再度强调“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还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当前,部分地区各种留痕、打卡、迎检、填表的要求,不仅成为基层负担,而且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校园里的形式主义”等新动向。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最了解基层治理的重要性以及基层工作的困难,他多次谈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新现象。2018年11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谈到,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指出,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在各类应用软件、公号上打卡、“留痕”;各种论坛过多过滥,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这还是一个事关老百姓信任感的大问题。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工作纷繁复杂,且直接服务于群众。“我当了7年农民,最大体会就是老百姓看干部就看实在不实在,老百姓就怕空洞无物、不干实事。”在一次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座谈中,习近平特别强调,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形式主义空耗资源、折损公信力。不办实事,老百姓的信任感就会降低。真抓实干,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信任感,这是为基层减负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让干部群众的精力真正花在干实事上”“激发全党全社会创造活力,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几乎在每次部署为基层减负之时,习近平都同时强调要干在实处、务求实效。此次湖南之行,他再次勉励基层干部“不断干出让农民群众认可的实绩”。近年来,中央推出一系列硬措施、实机制,持续为基层松绑,为实干撑腰。村部的牌子减少了,要求村里开的证明、给村里交办的事少了,村干部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也少了……此次湖南调研中,村干部向习近平汇报。“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这是以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的要求,也是树牢造福人民政绩观的体现。
联播+|总书记为何多次强调“看准了就抓紧干” 2024-03-27
联播+“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明确要求。看准了就抓紧干,“看准了”是前提,“抓紧干”是关键,这两者缺一不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今年两会三次“到团组”,总书记多次强调“看准了就抓紧干”,贯穿其中的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3月5日下午,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字里行间流露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3月6日下午,总书记首次同全国政协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的委员们见面,从历史谈到现实,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谈到环境治理的方法论,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他语重心长地叮嘱:“不要光在那儿批评、指手画脚,而是真正行动,解决一点是一点。”通俗直白的一席话,蕴含着总书记对“时”与“势”的科学研判、对“谋”与“干”的辩证把握。2024年3月8日,人民大会堂前红旗飘扬。当前,中国经济前行以及实现突破的方向是明确的,总书记多次强调“看准了就抓紧干”,就是号召大家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稳步实现既定目标。今年两会一个个“微镜头”鼓舞人心——来自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的吴惠芳代表讲述了永联村建设共同富裕幸福村的故事。总书记称赞永联村“了不起”,并鼓励道:“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来自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的胡松琴委员向总书记汇报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建议,总书记肯定道:“现在提出新污染物治理,是很及时的。”“解决老问题是当务之急,但也要重视新问题,得同步抓。”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总书记鲜明指出,“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把科技创新能力有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之一。3月6日的政协联组会上,总书记指出:“这个趋势、方向是对的。再快马加鞭,这里面就涉及很多政策激励,都在考虑之中、促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推崇实干,主张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伟大时代,伟大征程。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像总书记所号召的那样,“看准了就抓紧干”。
学思导图③丨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学习要求 2024-03-26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总书记这样擘画 2024-03-26
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长沙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2019年5月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5年来,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主题的座谈会。总书记强调,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擘画了更加清晰的蓝图、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晨习】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 2024-03-26
大道理是关于大是大非的道理,是带有根本性、原则性的道理,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规范人们基本行为的道理。小道理是指只注重局部和眼前利益,从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出发,有意无意把大道理简单化、庸俗化,甚至进行极端曲解,导致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落实陷入“空转”。毛泽东讲过:“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一切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我们必须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树立大局观、整体观、系统观、长远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把地方、部门和行业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之中,真正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小道理现象的存在,表面上看是认识偏差、学习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实质上是理想信念、革命斗志、党性修养的问题,具有根本性、顽固性、欺骗性。其成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制度上有漏洞。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然而,正如任何复杂的系统都难以完美,制度亦有其盲点与缝隙,这就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利用制度的漏洞找寻变通、曲解的机会,导致小道理潜滋暗长。二是需求侧有市场。人们对于小道理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特殊利益的一种需求,当大道理无法满足某些人的特定需要时,小道理便有了存在的空间和温床。各种小道理作为特殊的产品,有其特定的“粉丝”,他们为了自身利益,愿意听从甚至积极扩散传播小道理,处心积虑用这些小道理为自己谋取私利营造说辞。三是操作上有成例。在现实中,小道理的存在往往源于有成例可循。披着“成功学”外衣的小道理,嫁接各种专业名词,捏造各种歪理邪说,蛊惑一批盲从者参与其中。这些人被眼前的“海市蜃楼”所迷惑,都想以走捷径、抄近道谋求短平快的“成功”,实则欲速不达,最终落得头破血流、两手空空。四是个人有私心。私心,常常使人偏离航道,罔顾大道理、痴迷小道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有的人明明知道大道理对、小道理不对,但当大道理与个人利益不一致时,他们更愿意揣着明白装糊涂,一边作秀表演,一边谋取私利。小道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对我们的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都极其有害,必须标本兼治、露头就打,为大道理的正道直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民族的强烈认同,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映照初心使命,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牢记使命才能更加坚定。理论上的“信仰度”,决定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度”。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和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方向,更加自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运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我们的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观察,将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审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把党和国家事业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去谋划、放到世界发展大势中去把握,不断增强谋划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第一位的就是要学懂弄通做实、内化深化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矢志不渝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构建深学常学实学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入行,真正把大道理的要求变成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变成日常工作的基本遵循。做到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只有把道理真正弄懂了,行动才能自觉持久,只有行动上落实了,对道理的领悟才能更深入。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捍卫者和积极建设者。
一见·为基层减负,总书记考察探落实 2024-03-25
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考察。一年之计在于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让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是此次总书记考察探落实的重点之一。减负担 提质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然而,曾经一段时间,“痕迹管理”比较普遍,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令基层干部无法安心干业务、做服务。如何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基层干部降压减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关心。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基层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表海’、‘会海’泛滥,‘打卡’、‘考核’一大堆,‘上面千把锤、下面一颗钉’。这个事情党中央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项治理,情况有所好转,但还要下点猛药,常抓不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这次考察的港中坪村,近年来感受到了持续为基层减负带来的变化:村部挂的牌子大幅减少,和牌子一同减少的还有职能部门交办的事项、要求村里开的证明、村干部手机上种类繁杂的微信工作群……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乡村建设也更加如火如荼。2022年,村里又多了一块“牌子”——“常德市美丽乡村”。在港中坪村听取村干部的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抓基层 打基础村组道路实现硬化,电网改造全部覆盖,自来水通户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100%……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港中坪村看村貌察村情,把脉基层治理。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陕北岁月,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干起;赴任福建,一到宁德就深入基层,听民声、察实情……习近平总书记从基层中来,最了解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在一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鲜明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2020年,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如今,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迎来关键一年,总书记再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意蕴颇深。党建强 基层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分享这样一份体会:“这些年,我去过很多村,发现凡是发展得好的,都有一个好支部、好书记。”寥寥数语,突显总书记对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关系的深刻把握。港中坪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近年来,该村强化党建引领,按照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乡贤赞助、协会管理的模式开展治理服务,“和美湘村”建设扎实开展。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关键。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一以贯之。在党的二十大上,总书记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些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规范得到修订,《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一批制度性文件相继印发……强基层、强党建,这是战斗堡垒百年弥坚的内在逻辑,更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原因所在。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