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学习园地
学习路上
天天学习|习近平和良渚的故事 2023-12-11
天天学习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时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早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心系良渚遗址,亲自推动良渚遗址的开发和申遗工作。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关注着良渚遗址申遗和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断深入。在此,《天天学习》带您一起重温总书记和良渚的故事。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然而二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山石裸露,尘埃漫天,矿场的采石爆破声此起彼伏。长期的开山炸石严重破坏了良渚遗址群的生态环境,也严重影响了良渚遗址的开发与保护工作。转折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的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馆的一个小会议室里,习近平观看了良渚文化保护纪录片,并听取情况汇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习近平的这番话,重锤般敲在每个与会者的心里。“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有与会者如实汇报。“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当机立断。次日,习近平便赶到湖州调研。很快,这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这片“美丽的水中之洲”终于回归宁静。青山还绿,遗址重生。“从那时起,我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时任杭州余杭区委书记何关新说,良渚遗址保护形成了立法、规划、建设、环境整治等全方位展开的工作格局。次年,良渚遗址管委会专门向习近平汇报了工作情况,习近平看后批示道,良渚文化作为长江下游史前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好良渚文化遗址,对于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5月11日,习近平又给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不知是否做好了各种准备。”根据此批示,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特别报送了《关于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报告》,就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的现状及已做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同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和设想。习近平看过报告后于7月4日再次批示:“请杭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推进保护和申遗工作。”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下,良渚遗址的考古和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果。2019年6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宫殿区。2007年,格局完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08年9月29日,良渚博物院向社会开放。同年10月31日,习近平再次视察良渚遗址。在良渚博物院,他嘱咐时任院长蒋卫东:“要把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良渚文化展示普及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此后几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由11条水坝组成、控制范围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显露真容;考古学家还发现,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2016年,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向已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习近平专门致信,希望促成良渚遗址早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批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3年后,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这样总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意义。图为2021年7月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良渚古城遗址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研究的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良渚论坛”的贺信中所说,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良渚文化照见古今。如今,良渚古城遗址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1︰1精准复原“宫殿巨型木构”。5G数智体验馆内,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体验良渚先民捕鱼、狩猎的生活方式。在访客中心,游客可以通过“5G+AR魔镜”设备“穿戴”服饰玉饰,通过“5G+MR”设备“接触”立体化的珍贵文物……一端连着中华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另一端连着现代数字文化,良渚古城遗址历经数千年沧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人们在这里回望历史、触摸历史场景,感悟中华民族祖先的勤劳智慧和文明之光。
学习卡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2023-12-08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围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一起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耕地保护作出战略部署 2023-12-0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出深刻阐述,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
学习笔记|习近平数次致贺信,这个机制你了解多少? 2023-12-07
天天学习 11月20日,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第十次会议以视频方式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同普京总统分别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中俄执政党对话机制已发展成为两国巩固政治互信、密切战略协作、推进互利合作的独特渠道和平台。
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 2023-12-07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总书记先后来到金融机构、科技创新园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等进行调研。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发表重要论述,为科技强国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学习语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 2023-12-06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与您一同学习领会。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过去10年,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和规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对各国工商界而言,中国发展仍然是大家的机遇。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对法国、欧洲工商界而言,中国发展是极好机遇。中国的大门始终对世界打开,希望法国、欧洲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2019年11月6日,习近平出席中法经济峰会闭幕式时的致辞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3年9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无论今后发展到哪一步,我们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强加于人,不谋求势力范围,不同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中国将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继续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国经济克服挑战、稳步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14亿多中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世界来说,这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也将为世界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要取代谁。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2023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
【良法善治】习言道|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2023-12-0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宪法,强调要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一起回顾总书记重要论述。
看图学习 | 加强涉外法治工作 既是长远之需也是当务之急 2023-12-06
涉外法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和外交工作大局。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一起来学习!
时习之丨宪法至上,习近平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2023-12-0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宪法意识,捍卫宪法尊严。
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智慧 2023-12-05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亿万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加在一起,谁能比得过?”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文章指出,只要我们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经常深入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够得到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的题中之义。党员、干部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站稳人民立场,深深植根人民,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依靠人民推进实践创新。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党员、干部要用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同时,到群众中做好宣传阐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自觉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求解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把真理力量化为实践伟力,依靠实践创新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依靠人民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离开了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理论创新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兴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重大改革举措,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大胆探索和创造性实践,都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养分。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需求、经验和智慧,许多是书本上读不到、会场上听不到的,只能靠扑下身子、上门求教。到群众中去,才能对那些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洞若观火。党员、干部在具体的案例和场景中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会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真正做到学做结合,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走到群众中间,将理论学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汲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