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忻州组工网
当前位置:主页 >要闻动态
要闻动态
让青春在基层“沃野”书写荣光——忻州市扎实推动到村工作大学生扎根基层工作纪实 2024-05-07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暮春时节,北方大地草木蔓发,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在这幅动人景象中,一些年轻的“后浪”成为涌动在忻州农村大地的别样风景。我市到村工作大学生前往四川交流学习。岢岚县宋长城脚下王家岔村,26岁的赵宇虹正谋划着游乐场的扩建工程。去年在她的带领下,游乐场成为了村子里新的经济增长点。神池县大严备乡王庄子村迎来新一轮的耕作时节,28岁的贾俊斌又跑在了田埂垄间,做起了耕地保护的普法宣传员,也成为了村民农事活动的统计员。静乐县娑婆乡下阳寨村,38岁的高玉虹正为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做着准备。……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青燕归巢”。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各项决策部署,招聘大学生到村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播下了发展种子,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用好政策:让“青燕归巢”黄河岸畔的保德县,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能够走出闭塞的大山一度是当地年轻人的梦想,但徐阿娇却选择了再次跳回“农门”。已在义门镇暖泉村工作了两年的徐阿娇大学毕业后曾在市里的一家公司有过一份工作,但在2022年看到“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招考信息后还是报了名,“既能用自己所学服务家乡,而且有岗位有编制,也更安心。”如今,徐阿娇在村里跑前忙后,早已成为村民们信任的“小管家”。神池县八角镇八角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帮助农户进行采摘。吴杰摄自“乡村振兴万人计划”落实以来,在保德像徐阿娇一样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洄游”的不在少数。两年来,全县11个乡镇222个行政村都迎来了到村大学生。“乡村振兴万人计划”是破解“人才如何下到基层、如何留在农村”难题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市主动入局,落笔破题,将“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拿出宝贵的编制资源,出台管理办法,吸引大学生到村工作。“小马书记可是我们看着成长起来的,别看年纪小,带领乡亲们干事致富的本领可不小。”在岢岚县宋家沟镇黄道川村,马艳茹成了村民们挂在嘴边的“小马书记”。毕业于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马艳茹曾在昆明工作过两年,后来在“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的感召下回到了家乡。如今,她已蜕变成了村子里的“当家人”,成为黄道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让有为者更有位!全市较早推动“乡村振兴万人计划”的岢岚县为到村大学生开出的条件更具含“金”量。不仅明确到村大学生参照乡镇事业人员有关政策发放工资薪酬,落实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的要求,而且还加大在到村工作大学生群体中发展党员、评优评先、提拔重用的比例。目前,全县已先后吸纳42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73人进入村“两委”班子,8人实现了“一肩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近年来,我市完善《到村工作大学生管理办法(试行)》,全力做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后半篇文章,及时补齐空岗,确保每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安排实质性岗位,已推动2741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实现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用足舞台:让“千里马”竞相奔腾“请党放心,振‘忻’有我。请党放心,振‘忻’有我。”2023年7月7日,我市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风采展示活动在忻州古城成功举办。全场到村工作大学生共同起立表演的合诵节目《请党放心,振“忻”有我》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灯光绚烂、表演精彩的舞台背后是到村工作大学生扎根乡土、干事奋斗的广阔舞台。2023年7月7日晚,忻州市到村工作大学生风采展示活动在忻州古城北城门楼广场精彩上演。冯晓磊摄最近,忻府区奇村镇金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郭佳敏又钻到了大棚里做起了木耳的“小保姆”。眼下正是木耳菌棒挂袋的时节,她对菌棒生长的温度湿度格外注意,全程监督管理,为黑木耳菌棒“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毕业于长安大学的郭佳敏是土生土长的奇村人,2022年通过专项招聘成为忻府区奇村镇金村的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到村后,郭佳敏大量走访,积极参加培训活动,立足村子实际与村“两委”一同谋划发展木耳种植。去年,首批木耳上市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还带动村里15个困难家庭劳动力增收。大学生扎根农村首要是了解农村。如何让到村工作大学生在广袤大地上有所作为,忻府区充分利用安全生产实训基地、社区实训基地等培训资源,组织到村工作大学生开展工作实操、业务实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实用技能。“村里有了好管家,不愁村里不变化。”五寨县孙家坪乡的崔家村近年来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好管家”指的正是到村工作大学生管晔。管晔在担任崔家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之外,还是村子里的报账员。近年来,她不仅协助村“两委”将村集体资产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进行分类统计,建立扶贫资产台账,做到底清数明,而且还引导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种植管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然而初到农村之时,管晔却不知从何下手,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五寨县针对这一情况建立到村工作大学生走访制度,在掌握识别的基础上,选派综合素质较好、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到村工作大学生参加省、市示范培训班。各乡镇党委安排班子成员、站所业务骨干、村党组织书记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帮带,培养到村工作大学生担任村级报账员、网格员、监督员、信息员,尽快成长为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青年人才。子干村是原平市传统农业大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刘慧存到村后,围绕村子特色,不仅和村“两委”班子拟定了集中连片流转种植山东大葱和色素辣椒的发展规划,还当起了刘子干烈士纪念馆的讲解员,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刘慧存在子干村的“年轻有为”得益于原平市对到村工作大学生的全要素激励保障机制。原平市从涉农资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中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到村工作大学生全程参与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谋划、申报和实施,同时积极搭建展销平台,培养乡村产业发展的“经纪人”,还搭建推介平台,培养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言人”,鼓励支持到村工作大学生深度挖掘本土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代县则大力实施到村工作大学生产业扶持计划。通过实施“青苗工程”,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发展集体经济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技能传授和资源倾斜,确保到村工作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发展。搭平台、建舞台、架梯台,随着各地支持政策的纷纷落地,忻州大地上青春滚烫:大山“鸽王”周之超、“车间主任”刘慧芳、香瓜推销员邢毅斌、村民“好闺女”马艳茹、致富“锤子”郭晋超、好管家管晔、数字乡村治理平台“操盘手”卜江涛、“VR飞船”领航员辛苗……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动人的事迹,正成为“青年实践与乡村振兴”互相赋能的鲜活样本。用优机制:让人才“如鱼得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陈玥如在顺利考取五寨到村工作大学生后,就获得了一份“岗位套餐”:一台电脑、一张办公桌、一间宿舍、一日工作餐、一套党报党刊、一份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是五寨县为陈玥如返乡送上的“见面礼”,也是为107个到村工作大学生送上的关怀。五寨县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动“六个一”保障机制落实,为到村工作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安心扎根。忻府区奇村镇金村的到村工作大学生认真监督管理黑木耳菌棒“健康”成长。既要把“燕”引回来,更要让“燕”留下来。我市不仅通过打好“乡情牌”“事业牌”让到村工作大学生欣然而至,还打好“机制牌”让到村工作大学生扎根成长。偏关县为消除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本领恐慌”,建立“3+1”联系培养帮带机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在农村基层全面锻炼、健康成长。定襄县则设立“成长档案”,从履职、业绩、守纪、考核4个方面和21个项目设立积分台账,推动到村工作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神池县每年举办一次“相约神池·筑梦未来”联谊活动,为青年人才牵线搭桥、落巢筑梦。市委组织部还创新编发《忻生报》,鼓励到村工作大学生分享心得、畅谈感悟、展示风采,树立典型、形成示范,每落一“石”,便可激起“千重浪”,进一步激发广大到村工作大学生融入基层、扎根奉献的工作热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从注重突出政策到推进便捷举措,从重视职业发展到关注生活成长,干货十足、诚意满满的保障机制为我市到村工作大学生提供了丰沃的成长土壤。访农户、做家访、走田埂、爬山梁,在日复一日的时间积累中,广大青年正逐渐成长为能说“群众话”、会干“基层活”、富有“农村味”、切准“民生脉”的农村发展“领头雁”。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在新的征程上,越来越多的到村工作大学生正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成长成才,以热爱和奉献书写“吾心安处是吾乡”的大美情怀,为乡村振兴和我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瞭望》关注忻州人才工作:“柔性引才”助推产业进阶 2024-05-04
  “科创驿站”正在形成企业提问题、高校交答卷,高校产成果、地方来转化,高校研发、地方生产的新态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山西大学忻州创新生态研究院特种污水低碳处理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2024 年 4 月 1 日摄) 王怡静摄位于山西中北部的忻州市,是山西最大的地市。全国14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忻州横跨吕梁山、太行山-燕山两个区,是典型的后发地区。在各地竞相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后发地区面临“赶”与“超”的双重任务,必须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找出一条因地制宜、务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紧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忻州市强化科教人才赋能,通过为民营企业聘任“科技副总”,搭建产学研交流合作平台“科创驿站”,培育“科创雨林”营造良好氛围,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探索后发争先之路。选聘“科技副总”让人才双向赋能去年12月,重庆大学高端装备机械传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韩彦峰,成为忻州市首批聘任的“科技副总”之一,走马上任山西管家营法兰锻造集团有限公司。去年以来,韩彦峰从重庆往返定襄县38次,研究生团队常驻企业开展科研和成果产业化落地。在他的指导下,管家营法兰公司在UG、3D建模、编程方面明显提升,实现异型法兰的精密加工。除定襄法兰外,忻州还有代州黄酒、繁峙铸造、原平煤机、神池特色食品、五台镁基新材料、宁武药茶、定襄雕刻等7个产业专业镇。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对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提出新要求。为了探索建立更加灵活多元、开放有效的人才集聚机制,忻州市去年8月出台选聘“科技副总”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当地高新技术企业、优质民营企业通过省校合作选聘具有博士学位或者高级职称的专家任“科技副总”。“科技副总”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分管技术创新工作,开展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工作。地方政府为“科技副总”给予工作补贴,提供子女入学、就医服务等各类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全额报销往返忻州交通费用;部分企业还配套建设产学研基地、工业设计中心等,引导人才智力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上任不到半年,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苗洋与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良性合作机制。在他看来,“科技副总”就像是特派员,既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也让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作为国内首家生产煤系高岭土的高新技术企业,山西金宇科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收入的5%以上。“产业越迈向高端,越感到研发人才不足。‘科技副总’能够帮我们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技术人才。”公司董事长罗训樵说。在首批23位“科技副总”的基础上,忻州市建立科研人员培育工作推进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副总”选聘工作,已收集65所省校合作重点高校专家拟担任“科技副总”人选。打造“科创驿站”推动成果转化走进忻州市“科创驿站”,记者看到一栋15层楼高、外观有些年代感的大楼。这里吸引了30多个创新平台和科研团队陆续入驻,建立起涵盖多个科研领域的实验室、研究基地。忻州市把省内外重点高校和当地企业联合起来,盘活一处旧校区,打造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孵化、成果展示、小试中试于一体的“科创驿站”科技示范园。在这里,山西大学忻州创新生态研究院特种污水低碳处理实验室,正在探索一种低碳、环保、高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开发相关工艺体系,并将研究成果向工业企业推广。“实验室目前有7名研究生常驻,老师每周定期来检查实验数据。我们平时吃住都在驿站,楼上是宿舍,下楼就能做实验。”山西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研二学生高锦军说。创新资源的集聚,吸引着更多科研机构入驻“科创驿站”。去年,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张天柱教授发起申请的山西神池设施农业科技小院获批建设。今年初,创新平台入驻“科创驿站”,科技服务团队力量明显增强,将帮助政府、涉农企业及农民解决农业产业难点问题。去年,忻州市新认定市重点实验室4家、市中试基地1家、市技术创新中心8家、市众创空间4家,培育市新型研发机构3家。“忻州这座后发城市正在长出一片丰茂的创新平台。”忻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殿君说,“科创驿站”正在形成企业提问题、高校交答卷,高校产成果、地方来转化,高校研发、地方生产的新态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培育“科创雨林”激发创新活力在岢岚县,“一块感应器”连接起了上游敏感铂材、中游电阻应变计、下游力学传感器等多家企业。“之所以落地忻州,不仅因为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合电子元件的存储,更看重的是创新创业的大气候。”山西上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申群说。肥沃的科技土壤、丰沛的资金水源、科学的政策制度,是“创新雨林”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忻州集聚创新资源的关键要素。优化创新生态,制定科学的引才政策是第一步。忻州市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招才引智支持政策、柔性引进人才办法等系列政策,县级同步跟进、及时配套,初步形成系统高效、上下协同的柔性引才政策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需求,忻州深入推进项目吸引、聘请顾问、挂职锻炼等9种柔性引才模式,同时依托省校合作、“双招双引”、博士服务团等借力借智,去年柔性吸引854名人才来忻州创新创业。用好人才资源,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一步。忻州将科技资源向基层延伸,利用“科创驿站”入驻高校创新平台和现有人才资源,组建10支科技创新小分队,常态化深入有技术需求和创新意向的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此外,忻州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产业短缺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积极谋划“揭榜挂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不断激活科技创新源头,在广大科研人员中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随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去年,忻州市17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部门评价入库登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近150家,34家企业入选2023年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项目落地达22项。
风从海上来——忻州市参加“人到山西好风光”人才宣介上海专场活动侧记 2024-05-01
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朱晓东主持并讲话 2024-04-16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安排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会议会场。冯晓磊摄4月15日,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市委书记、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朱晓东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清醒认识忽视党纪学习教育的现实危害,把党纪学习教育各项工作部署到位、抓深抓实,推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从严抓好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强化遵守纪律的自觉,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篇章提供坚强保障。会议指出,要聚焦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原原本本学、逐章逐条学、联系实际学,紧扣如何把握“六项纪律”要求进行交流研讨,切实做到学懂弄通、熟练掌握、严格执行。要把典型案例作为以案说德、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责的“活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照检视、自省自律,切实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要做好《条例》的解读和培训工作,帮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要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对照《条例》各项规定,认真检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细化整改措施,用党规党纪校正思想和行动,真正使学习党纪的过程成为增强纪律意识、提高党性修养、筑牢行为底线的过程。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对本地本部门本单位的党纪学习教育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履行好“一岗双责”。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作出表率。要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统筹协调,坚持两手抓两促进,把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同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机结合,同完成本地本部门本单位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见行见效。市有关领导,市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成员等参加会议。
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召开 2024-04-14
 4月12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和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对做好新时代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立杰出席并讲话。  会议指出,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全面贯彻实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要把政治训练作为重要任务,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百千万”计划,培养干部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坚持守正创新,建强培训阵地、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活力。要坚持严字当头,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把严的主基调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各方面。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落实《条例》《规划》的具体举措,不断开创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忻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 2024-04-09
【导读】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栏目,刊发了中共忻州市委署名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以下是全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中共忻州市委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领。山西省忻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忻州新篇章。忻州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厚植生态底色。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千万工程”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加速农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系统成熟、行之有效、久久为功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牢牢把握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忻州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确保党中央和山西省委决策部署在忻州落地见效。聚焦“六化”发展,打造竞争力强的“特”“优”产业。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关于“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忻州“中国杂粮之都”产业优势,坚持标准化提质、规模化发展、精细化增效、品牌化赋能、市场化引领、专业化强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特别是紧抓山西省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互联网+”相结合,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融合型新业态。加快打造市级农业全产业链,做好“特”“优”文章,持续擦亮“一都八乡”杂粮金字招牌,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专业镇、农业产业强镇,持续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产业项目,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特”“优”产业走深走实。把发展“特”“优”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健全联农带农益农、就业帮扶机制,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等,加快“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效能提升,持续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农产品多元化供给和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渠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牢记“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杂粮和土特农产品生产优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耕地保护,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分类推动智能技术与“特”“优”产业融合,确保耕地数量有提升、质量有保证,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力。忻州蔬菜、原平水果、五寨马铃薯、岢岚红芸豆、神池亚麻油籽、静乐藜麦、偏关糜子等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忻州市做好“特”“优”文章,持续擦亮“一都八乡”杂粮金字招牌。图为山西莲芯硒美公司富硒杂粮包装车间。围绕民富村美人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提档升级乡村建设水平“千万工程”是浙江省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从最早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以点带面,不断充实拓展内涵,由“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实现浙江乡村由“脏乱差”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蝶变。忻州市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持续做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工作。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持续推动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供更周到、更贴心、更便利的服务,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加强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生态修复,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建设质量。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动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抢抓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乡村善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千万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乡村的有效治理。忻州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智治支撑,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多方发力、协同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五级书记一起抓,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政策要素支撑,完善工作落实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创新乡村治理载体,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制、数字化等有效做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发挥好村民自治作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乡村文化记忆、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小镇、农耕文明传承保护等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选树活动,扎实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广阔舞台,真正培养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就地创业,积极有序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提高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水平。(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
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召开 2024-03-31
3月29日,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召开。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和市委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任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敏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忻州实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要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健全理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要坚持事业为上选贤任能,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大力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严管厚爱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着力建强堪当高质量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一体推进人才机制、政策、平台、生态建设,统筹实施人才引育项目,为推动忻州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支撑、集聚人才动能。要全面深化强基固本,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提升行动,以忻州实践成效擦亮全域基层党建品牌,着力锻造有效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从严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大力实施“共产党员先锋工程”,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会议强调全市组织系统要持续深化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建设,带头养成在吃透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深入践行“严、细、深、实、优”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全市组织工作新局面,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忻州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加快塑造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唐登杰主持并讲话 黄群慧作专题报告 2024-03-30
    山西日报讯(记者杨文)3月29日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行集体学习,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作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题报告。省委书记唐登杰主持集体学习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金湘军,省委副书记张春林,省政协主席吴存荣出席。  黄群慧在报告中结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多个维度,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阐释,对我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方位转型提出了工作建议。与会同志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了交流发言。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宏阔的战略思维和前瞻视野,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和重要拓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为我们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会议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山西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的迫切任务。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围绕能源革命、先进制造、未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等,积极布局攻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配置创新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扎实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大力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负责同志,省法院院长、省检察院检察长出席,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
中共山西省委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好2024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4-03-14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好2024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2024年2月2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发〔2024〕1号),进一步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结合山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做好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把农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山西贡献。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一)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定我省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强化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实行五级田长制,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4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748万亩。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统一管理。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以市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统筹废弃工矿地、其他农用地、四荒地等资源利用,拓展补充耕地来源。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持续整治“大棚房”。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二)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开工建设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以“五大灌溉基地、两大灌溉片区”为载体,重点推进尊村灌区等4处大型灌区和广灵灌区等26处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同步配套田面灌排工程建设,完成新增、恢复水浇地60万亩。优先把大中型灌区覆盖范围内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构建从源头到田间地头的高标准灌溉体系。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实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小型水库安全监测。(三)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坚持质量第一,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标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分担比例。强化全过程监管,探索建立第三方服务、管护保险等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参与建设管护,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在8个县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四)有序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结合第三次土壤普查,摸清盐碱地底数,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案。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改造提升现有盐碱地,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坚持分区分类施策,“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支持大中型灌区覆盖范围内盐碱地综合利用。鼓励各地组织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制定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财政金融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五)开展粮食单产提升行动。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25.5万亩的基础上,大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粮食产量达到297.1亿斤。开展“吨粮田”示范创建行动,在同朔、忻定、上党、晋中盆地建设玉米“吨粮田”50万亩,在晋南盆地两茬种植区开展“吨半粮田”试点。开展整建制单产提升行动,围绕玉米、小麦、大豆等作物,在20个县整建制开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技术集成融合,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开展新型经营主体单产提升行动。扩种大豆油料。加大产粮大县支持力度。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全省产粮大县,扩大收入保险试点实施范围。加快推进省级政策性杂粮险,引导地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不断提高理赔效率。(六)抓好“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综合利用耕地、林地、草地、河湖等资源,统筹抓好粮果菜鱼肉蛋奶等稳定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扩大蔬菜播种面积,突出特色冷凉蔬菜和食用菌生产。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完善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良种补贴政策。持续推进肉牛和奶业大县建设。肉、蛋、奶产量力争达到170万吨、125万吨、150万吨。(七)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加强购销形势分析研判,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条监测预警机制。抓好粮食收购,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持续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推进绿色高标准粮库建设。加强粮食购销领域监管和粮库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全程即时在线穿透式监管。推进粮食减损节约,统筹抓好粮食生产、加工、运输、储存、消费等全链条节粮减损。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八)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调整确定年度防止返贫监测收入指导线。压紧压实防止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实施入户走访暖心工程,及时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并识别纳入监测对象,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对因灾因意外事故存在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实现参保动态全覆盖。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积极探索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九)持续加强产业帮扶。集聚各类资源要素,集中支持脱贫县依托特色资源发展富民产业。中央及省级安排到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保持总体稳定。稳步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以脱贫户和监测户为重点,支持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加强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完善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对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抓好光伏帮扶项目运维管理,确保年度收益在18亿元以上。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用好农副产品网络销售“832平台”,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十)深入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继续用足用好支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等政策措施。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健康发展,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吸纳就业渠道,确保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95万人以上。深化省际间劳务协作,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十一)加大对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帮扶支持。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向重点帮扶县倾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深化市域内县际结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山西行动,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开展帮扶。持续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就业帮扶,确保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搬迁脱贫家庭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持续推动集中安置区履行好属地管理主体责任,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对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可申请配租型保障性住房。三、深入实施“特”“优”战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十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部署一批有机旱作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按照“一体系一团队一基地”模式,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聚焦小麦、玉米等作物,推广“宽窄行探墒沟播+”“膜下滴灌+”“一免五增”等集成技术模式,分区域建设3个10万亩有机旱作示范区。强化黄河水高效利用,因地制宜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完善有机旱作晋品标准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打造“有机旱作·晋品”品牌。(十三)优化乡村产业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建设。以县域为中心,以单品为突破口,推进分层分类集群式布局,带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重点创建“雁门肉羊”国家级产业集群、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做强7个省级、36个市级特色农业专业镇。支持14个农业类开发区和12个特优农业产业强县发展。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运城国际果博会和晋北肉类平台交易大会,推动更多农产品走出山西走出国门。(十四)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推动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渔业、仓储冷链和烘干装备等提档升级,发展低碳节能农业。布局建设一批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加快现有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传统设施改造升级。支持智能连栋温室、植物工厂、集约化畜禽养殖等现代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猪家禽立体化设施养殖,加快肉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发展工厂化循环水、渔菜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陆基设施渔业。建设一批粮食烘干中心、烘干点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滩涂、盐碱地等发展设施农业。出台贷款贴息补助等政策,创新金融保险产品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新发展设施农业16万亩。(十五)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水平。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提升。统筹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依托国家产业集群、产业强镇、产业园区等项目实施,积极发展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发展主食加工、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积极推动药食同源产品、功能食品开发。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培育10个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发展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等新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工设施改造提升,力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十六)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发挥文旅康养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红色乡村及“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庄为重点,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创建。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加快10个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规范提升乡村民宿发展。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举办第八届“三晋新农人”科技创新竞赛和山西农村创业大赛。(十七)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完善县域商业流通体系,新建、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进农村电商和寄递物流贯通发展。深入推进乡村e镇建设。推动“产业+电商”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本土网络品牌。组织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加快健全农村快递物流网络,引导邮政、快递、物流、商贸等开展市场化合作。实施农村寄递物流服务全覆盖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依托供销系统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开展农产品、农资、消费品跨区域流通业务。加强农村流通领域市场监管,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十八)统筹推进乡村布局和村庄建设。强化县域统筹,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村庄特色等实际,科学定位村庄发展方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推进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管控。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全面整治”,全年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十九)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健全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以水源保护区、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沿黄沿汾村庄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4%。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推动完成50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积极推广寒冷干旱地区适宜改厕模式。协同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污、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民群众美化庭院,整治残垣断壁,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对100个省级森林乡村进行奖补。(二十)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着力补齐供水、公路、电网等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规范化、县域管理专业化,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规模化工程覆盖服务人口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维修养护农村供水工程1700处。深入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提高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应配尽配比例。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全面建成“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加强重点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支持农村危房(抗震)改造,动态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巩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成果。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智慧广电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应急广播终端覆盖。(二十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100所,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县域医疗次中心,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将有需求的村卫生室及时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持续推进行政村卫生室医保接通结算全覆盖。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敬老院“两院一体”医养融合模式。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开展健康乡村试点。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健全县乡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新建、改造100个农村区域养老中心,改造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推动农村老年助餐服务和互助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二十二)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深入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全面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扎实推进汾河等七河及湖泊、大泉、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淤地坝、坡耕地、小流域等综合治理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万亩。持续开展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强化地下水管控,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水源置换工程。支持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县建设。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启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建设,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二十三)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扎实做好“一控两减三基本”,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兽药减量,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成效,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大力推广规模化健康养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以上。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化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整治。加快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两个“三品一标”,稳步推进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强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实现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速检测全覆盖。继续实施禁牧轮牧休牧。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二十四)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11个试点县建设提质提效。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建设,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县域城乡“五个融合”,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五、坚持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二十五)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两委”干部、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等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开展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落实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制度,突出实绩导向,推进招聘入编或参照落实待遇工作。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优化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完善基层监督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力度,探索在县域内统筹调剂乡镇、街道之间的编制资源配置,县以上机关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健全并严格落实乡镇权责清单制度和职责准入制度,编制公布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厘清县乡权责关系。深入推进乡镇扩权赋能。(二十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推进示范阵地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城乡广泛开展。实施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免费送戏下乡10000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持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活动。(二十七)创新发展山西农耕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农耕文明传承等工程。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鼓励各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非遗工坊。持续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手工业、乡村制造业、乡村建筑业等传统特色产业。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推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二十八)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巩固农村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成果,持续推进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鼓励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礼俗负担。推动党员干部带头承诺践诺,大力推广积分制、道德超市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示范带动作用。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加快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级行政区域殡仪馆全覆盖,推动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设。(二十九)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加强“两会一队”、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推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强化调解宣传和业务培训。常态化开展农村扫黑除恶斗争,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开展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应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送法进农村”活动。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三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健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分类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聚焦玉米、小麦、大豆、谷子、高梁、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育种攻关,选育一批抗旱抗逆、高产优质、宜机收的新品种。持续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分层次、分作物优化种业基地布局建设。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领军型企业。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畜禽良种供种保障率提升到87%。(三十一)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装备短板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引进、研制、推广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和设施农业、杂粮、中药材、林果业、应急救灾等专用机具。支持企业开展高端、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精准规范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提高丘陵山区、特色产业急需的新机具补贴比例。稳步推进丘陵山区农田作业及通行条件改造。积极培育平急两用的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农机示范社场户培育。优化粮食产地烘干能力布局,常态化开展机收减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以上。(三十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推广。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组织启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智能装备、绿色高效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5个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发挥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支持山西省后稷实验室、有机旱作、设施与智慧农业、耕地质量提升、特色杂粮等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在杂粮基因编辑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建设县有技术专家、乡镇有农技专岗、村有农技前哨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深化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选派、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实现科技特派员向县级延伸,优先在重点和主导产业突出的乡镇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三十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合作社创建。深化以生产托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县级配送中心、惠农服务中心、惠农服务站、新型庄稼医院等平台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3400万亩,服务小农户310万户。(三十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积极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经营风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推广应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测平台。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培训。落实国家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三十五)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继续在2个乡镇和16个村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土地延包试点工作。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清徐、平遥、泽州3个县试点经验,探索农村宅基地依法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有效办法。推进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建设。分类分步开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试点,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颁证。在12个县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完成年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支持芮城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全国试点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三权分置”,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七、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三十六)拓宽农民经营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鼓励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三十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做强特色劳务品牌,开展“春暖农民工”等专项服务行动,加强农民工流向动态监测。完善用工信息跨区域共享机制。在全省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继续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三十八)完善农民增收政策措施。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建立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积极落实中央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给予大豆种植每亩补贴100元,油料作物种植每亩补助10元。对电商平台销往县域外的农副产品给予每件1元的物流费用补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出台强农惠农叠加补贴政策。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十九)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坚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吸纳就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加大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力度。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分红收益。(四十)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理念,统筹抓好干旱、洪涝、冰雹、病虫害等防范应对。加强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和工作预案,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实施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推广玉米“一喷多促”。健全水源管控机制,分区分类制定防汛度汛蓄水放水标准。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户防灾减灾意识。(四十一)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完善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强化监控预警平台建设,形成“防、管、查、惩”四位一体根治欠薪治理模式。加快完善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制度。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八、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四十二)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充分发挥县级“一线指挥部”和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强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职责。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完成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机构改革任务。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山西故事。(四十三)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占到土地出让收益的比例达到48%,或不低于土地出让收入的9%。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创新推广惠农利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与“信通三晋”省级地方征信平台实现共享,探索引入个人征信机构加强农户信用信息共享和应用。推动农商联合银行理顺体制机制。发挥农业信贷担保风险分担及资金撬动作用,推动农担体系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涉农贷款担保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贷款奖补试点。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严禁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监管,严查套、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四十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加强涉农职业学校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继续实施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计划。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强化农民培训,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训5万人。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推行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引导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加强到村工作大学生培养和使用。统筹抓好选调生到村任职工作。落实职称评审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政策。(四十五)完善工作落实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大力纠治“三农”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违背农民意愿、折腾老百姓、不切实际的事情。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适时调度、通报工作进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较真碰硬开展好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三个考核,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细化落实举措,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地见效。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实施意见 2024-03-1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规划》)精神,培养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快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1.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首要内容,发挥好全省100家“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全省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工作。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课必修课,省、市、县三级党校(行政学院)同步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每年不少于4期,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每年不少于2期。以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轮训。各地各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统筹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抓好各级干部集中轮训和专题培训。用好山西干部在线学院、“学习强国”山西学习平台和“三晋先锋”等网络学习平台,持续抓好常态化学习教育。2.规范班次设置和教学安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开设和办好主体班次,其中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每年举办省管领导干部进修班、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正处长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副处长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骨干师资培训班和理论研修班等班次不少于14期,市级党校(行政学院)不少于6期,县级党校(行政学校)不少于4期。省、市、县三级党校(行政学院)要认真按照《规划》提出的教学量化指标作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3.加强理论攻关和理论阐释。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发挥“统”和“带”作用,组织全省党校系统进行理论攻关,加强理论阐释,开展课题研究,改进理论教学,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打造一批优质课程和案例教学课,举办党的创新理论教学研讨会,组织开展精品课程点评观摩交流等活动,用好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案例和中央组织部推荐的好课程、好教材,办好《理论探索》《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三晋基层治理》《山西党校报》,打造党校“报、刊、网、微”新型融媒体矩阵。省委组织部每年安排65名左右理论骨干到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参加理论研修班。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建设一批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实践的现场教学点,打造精品教学路线。二、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和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坚持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4.明确政治训练重点内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干部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加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突出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强化民主集中制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引导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持续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培训,充分发挥山西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用好太行精神、吕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5.突出政治训练重点对象。定期举办省管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有计划地选调地方、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参加专题培训,抓好换届后县(市、区)长任职培训,选调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2至3年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至少接受1次系统的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5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围绕提高政治能力和领导能力,加强机关处长、科长任职培训。重视对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等的政治培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省委组织部每年举办全省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示范班次。各地各部门抓好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政治能力培训。6.加强年轻干部政治训练。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研究制定新一轮年轻干部培训工作计划,分类分级开展年轻干部培训。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开设和办好年轻干部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培训,5年内完成轮训。省委组织部每年选调5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参加中央举办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班次,每年选调26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参加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举办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各级党委组织部每年在组织新录用公务员参加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的全国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的基础上,抓好入职培训、跟踪培养和日常传帮带。各地各部门根据年轻干部不同成长阶段特点,用好红色资源,加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实践锻炼。注重依托山西右玉、太行、阳泉干部学院开展年轻干部政治培训。三、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增强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本领7.构建分级培训格局。突出务实管用原则,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重点开展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部署培训,分领域分专题学深学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重要论述,有针对性地开展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知识和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构建“省级示范培训、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广泛培训、乡镇(街道)抓基层培训、部门抓系统行业培训”工作格局。省委组织部会同省直单位每年举办100期左右干部履职能力省级示范培训班,每年组织开展基层干部示范培训;各市委组织部制定本市干部履职能力培训计划,抓好市级重点培训,每年至少对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分管党建的副书记、组织委员培训1次;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会同社会工作部门等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抓好县级广泛培训,每年至少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小区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到村任职选调生培训1次,对村(社区)其他干部每3年轮训1次,加强村(社区)后备力量培训;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党校作用,以行政执法、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为重点,抓好基层培训;省直各单位要各负其责,结合各自职能抓好部门系统行业培训。8.精准抓好分类培训。省委组织部每年安排不少于1/5的省管重要骨干企业、金融企业、文化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到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分行业举办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培训班;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围绕推动实施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及省委重大决策部署,每年组织实施公务员对口培训计划,大力开展专业化培训;会同省委统战部每年选调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部分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宗教工作领导干部和党外干部参加专题培训。省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选调80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新闻和文化工作骨干到省级以上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培训。省委社会工作部门会同省委组织部,每年做好市县两新工委书记培训,同时选调300名左右社会工作骨干和全省性行业协会商会、“两企三新”党建工作骨干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参加专题培训。省人社厅会同有关部门,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每年举办高级研修项目40期左右,每年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3000名左右,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和工作实际,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培训。9.突出实战实效。坚持“干而论道”,注重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先进典型等授课,授课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20%,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紧贴业务实操,加大案例教学力度,综合运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工作复盘等方法,案例教学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15%,研讨式、模拟式等其他互动式教学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的20%,让干部在仿真情境中学习如何处理问题、化解矛盾、防范风险。加强现场教学,把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通起来,推动干部在一线感受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果、学习攻坚克难的实战方法、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四、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质量提升计划,夯实培训保障基础10.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以开展办学质量评估考核为抓手,加强对全省党校系统的业务指导,5年内开展一次全省党校系统教学质量评估。强化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对乡镇(街道)党校的业务指导。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进一步提升部门行业、国有企业培训机构和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山西右玉、太行、阳泉干部学院深入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办学能力,不断推动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加强各类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严控新设以党员干部为培训对象的培训机构。支持地方、部门联合开展培训,鼓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区域协作交流,推动优质培训资源共享。1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推进名师工程,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制定实施全省党校系统学术骨干培养计划,鼓励支持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全省党校系统专职教研岗位占全校岗位总量比例达到60%以上,专职教研岗位中研究生学历达到60%以上,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每年引进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5名左右。认真实施党校教师“扎根工程”,制定出台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百名教研人员工作实践大锻炼工作方案,不断加大教研人员实践锻炼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党性教育和业务培训,依托山西干部在线学院每年举办全省党校系统教师网络培训班,每年安排65名左右骨干教师到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参加师资培训班,组织安排骨干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举办的师资培训班,5年内将市、县两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师培训一遍。山西右玉、太行、阳泉干部学院制定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稳妥推进与高校合作共建,健全院地合作共建机制,进一步提高学院建设和管理水平。12.强化课程教材建设。省委组织部定期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好教材推荐评选工作,其中案例课程、案例教材不少于1/3。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打造精品课程,成立案例教学项目组,加大案例教学课程比重,编写具有山西特点和党校特色的教材,力争更多入选中央组织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好教材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精品课程”。发挥高校学科专业优势,探索建设各类培训实践教学基地,将高校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转化为教育培训资源。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开发通用教材、专业教材、区域教材和“乡土教材”。13.做好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适时修订《省直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保证工作需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管理,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各地各部门开展培训应当在开支范围和标准内,择优选择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部门行业所属培训机构以及组织人事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承担培训项目,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禁借教育培训之名搞公款旅游。五、实施干部网络培训提质增效计划,提升干部教育培训数字化水平14.推进网络培训平台建设。落实中央组织部干部网络培训指导意见,加大《干部网络培训业务管理通用要求》等10项国家标准的实施力度。加强山西干部在线学院与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平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建共享。落实干部网络培训学时管理办法,完善学员培训电子档案。加强干部网络学习成效考核,规范网络学习行为,加强网络平台联络员、专题培训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督学促学制度。开发山西干部在线学院手机客户端,探索建立个人中心及手机短信提醒功能。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强化网络培训安全保障。15.加强网络培训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设计、编辑、制作水平,开发图文、影音集成交互等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推荐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好课程。鼓励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部门、企业、高校等组织开发精品网络课程。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开发网络课程应计入教学工作量。山西干部在线学院课程更新每年不少于100学时。严把网络课程政治关、质量关,规范网络课程的讲授、制作、审核、发布和更新、退出流程。充分发挥网络培训优势,建好用好“同步课堂”,推动优质资源下基层。采用网络直播培训形式,增强现场体验感。16.加快培训管理数字化。探索建立分级管理的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干部培训档案,实现干部培训信息的精准记录、标准化管理。加强大数据技术的运用,用好培训记录、培训需求、参训表现等数据,绘制可量化、可评价的干部“学习图谱”。探索创建网上研讨室、在线学习社区等,加强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研讨交流。探索设置网上班主任、学习管理员等,完善学习督促、提醒等制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鼓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加快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六、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17.完善培训制度机制。健全需求调研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干部所在单位的沟通协商,推动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完善组织调训机制,既防止多头调训、重复培训,又防止以干代训、多年不训。18.加强培训考核评估。优化考核评估机制,把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班次、课程的质量评估,推动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严格培训管理,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大力营造学习之风、朴素之风、清朗之风。七、强化组织实施,压紧压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责任19.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党的建设整体部署,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量化指标和本实施意见具体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贯彻落实举措。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党委(党组)领导下抓好贯彻实施。20.抓好督查指导。将《规划》和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纳入各级领导班子考核重要内容,开展巡视巡察和选人用人专项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了解落实情况。省委组织部对各地各部门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开展中期和5年总结评估工作,并通报有关情况。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