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
2024-04-09
【导读】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栏目,刊发了中共忻州市委署名文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以下是全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忻州新篇章中共忻州市委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20多年持续努力,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领。山西省忻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忻州新篇章。忻州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厚植生态底色。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千万工程”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加速农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系统成熟、行之有效、久久为功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牢牢把握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忻州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锚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确保党中央和山西省委决策部署在忻州落地见效。聚焦“六化”发展,打造竞争力强的“特”“优”产业。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关于“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忻州“中国杂粮之都”产业优势,坚持标准化提质、规模化发展、精细化增效、品牌化赋能、市场化引领、专业化强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和有机旱作农业八大工程建设为抓手,特别是紧抓山西省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互联网+”相结合,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直播带货等融合型新业态。加快打造市级农业全产业链,做好“特”“优”文章,持续擦亮“一都八乡”杂粮金字招牌,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专业镇、农业产业强镇,持续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超前谋划布局一批产业项目,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特”“优”产业走深走实。把发展“特”“优”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健全联农带农益农、就业帮扶机制,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等,加快“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效能提升,持续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农产品多元化供给和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渠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牢记“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始终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杂粮和土特农产品生产优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耕地保护,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分类推动智能技术与“特”“优”产业融合,确保耕地数量有提升、质量有保证,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力。忻州蔬菜、原平水果、五寨马铃薯、岢岚红芸豆、神池亚麻油籽、静乐藜麦、偏关糜子等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忻州市做好“特”“优”文章,持续擦亮“一都八乡”杂粮金字招牌。图为山西莲芯硒美公司富硒杂粮包装车间。围绕民富村美人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提档升级乡村建设水平“千万工程”是浙江省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实践。从最早整治农村环境、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以点带面,不断充实拓展内涵,由“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实现浙江乡村由“脏乱差”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蝶变。忻州市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实践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方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的切入点,持续做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工作。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持续推动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提供更周到、更贴心、更便利的服务,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严格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持续加强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生态修复,不断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建设质量。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动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8%。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抢抓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乡村善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千万工程”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乡村的有效治理。忻州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智治支撑,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多方发力、协同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五级书记一起抓,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政策要素支撑,完善工作落实机制,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创新乡村治理载体,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网格制、数字化等有效做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发挥好村民自治作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推进“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乡村文化记忆、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小镇、农耕文明传承保护等工程,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选树活动,扎实开展“摒弃婚丧陋习、深化移风易俗”等乡村文明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持续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和广阔舞台,真正培养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就地创业,积极有序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提高乡村振兴人才保障水平。(来源:2024年第4期《党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