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忘 初 心,牢 记 使 命
账号      密码      
我国初步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 汇聚强大力量
主页 >详情页
我国初步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 汇聚强大力量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截至2019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839.8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上升到4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超过1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400万人,招收培养博士后28万人,截至2020年底,累计有3588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消除堵点痛点    释放创新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专业技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中央到地方,改革举措多线齐发,政策创新亮点迭出,充分释放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截至目前,实验技术人才、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等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改革落地后,山东、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在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时,不再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申报和参评的必备条件。


——先后分7批取消房地产经纪人、企业法律顾问等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70%。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及时向社会发布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允许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领域职称评选。


杜均正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曾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他,在2019年12月底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成为甘肃省首位“工人教授”。如今,杜均依旧坚守一线,现场指导百余名焊工操作。


——2017年、2019年,人社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业、离岗创办企业,允许事业单位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岗位和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活动,调动了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投身伟大事业    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身本领投伟业,一片丹心为报国。


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他们挺进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在国防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应用研究领域,都有着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扎根一线,结出累累硕果。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30年与泥土为伴、与水稻为伍,带领团队育成优质稻新品种59个,在湖南、江西等主产省推广面积近2亿亩;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汪天平,37年坚守在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掌握了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关键核心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高温气冷堆团队负责人张作义带领技术人员克服一个个困难,使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高温气冷堆技术从实验室规模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实现了这一技术从并跑到领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以来,各级人社部门累计组织包括两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省级重点联系专家4.7万余人,深入基层一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3.9万余场,培养培训基层人才73.4万余人,为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019年,中办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持续加大职称、工资等政策倾斜激励力度,引导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在大战大考的第一线冲锋在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充分惜才爱才    让人才心无旁骛


环境好,人才兴。唯有充分惜才爱才,方能让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活力迸发,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注重优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各部门加快建设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的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平台,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为载体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培养平台,以专家服务基地为载体的服务基层平台等,在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384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7226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1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0个,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为依托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引领、人才活力激发、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等8个专项活动,围绕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试点先行,打造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化通道。


——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各地通过“一对一”等方式,打通了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服务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不少地方都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出台了“暖心政策”,受到广大人才的欢迎。上海市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一网通办”,深入实施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举措,聚焦高端人才实施精品服务,优化升级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待遇保障体系。重庆市向“博新计划”博士后发放“重庆英才服务A卡”,享受国家级专家同等待遇,将博士后纳入重庆英才“渝快办”范围对象,享受75项贴心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离不开广大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必将奋发有为、创新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孟祥夫)


我国初步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人才活力 汇聚强大力量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截至2019年底,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7839.8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上升到48%,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超过10%,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超过400万人,招收培养博士后28万人,截至2020年底,累计有3588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消除堵点痛点    释放创新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专业技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中央到地方,改革举措多线齐发,政策创新亮点迭出,充分释放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职称评审更加注重品德、能力和业绩,坚决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


截至目前,实验技术人才、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等27个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改革落地后,山东、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在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时,不再把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申报和参评的必备条件。


——先后分7批取消房地产经纪人、企业法律顾问等434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削减比例达70%。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及时向社会发布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类新职业,制定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大力开展新职业培训特别是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机制,允许高技能人才参加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领域职称评选。


杜均正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曾获得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他,在2019年12月底获得正高级工程师的职称,成为甘肃省首位“工人教授”。如今,杜均依旧坚守一线,现场指导百余名焊工操作。


——2017年、2019年,人社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选派科研人员到企业挂职或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在职创业、离岗创办企业,允许事业单位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岗位和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创新活动,调动了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热情,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投身伟大事业    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身本领投伟业,一片丹心为报国。


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涌现出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


他们挺进科技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在国防尖端技术的开发和关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应用研究领域,都有着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扎根一线,结出累累硕果。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30年与泥土为伴、与水稻为伍,带领团队育成优质稻新品种59个,在湖南、江西等主产省推广面积近2亿亩;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汪天平,37年坚守在血吸虫病防治第一线,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掌握了血吸虫病诊断试剂关键核心技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高温气冷堆团队负责人张作义带领技术人员克服一个个困难,使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开展了高温气冷堆技术从实验室规模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实现了这一技术从并跑到领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


2011年以来,各级人社部门累计组织包括两院院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省级重点联系专家4.7万余人,深入基层一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3.9万余场,培养培训基层人才73.4万余人,为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019年,中办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持续加大职称、工资等政策倾斜激励力度,引导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在大战大考的第一线冲锋在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充分惜才爱才    让人才心无旁骛


环境好,人才兴。唯有充分惜才爱才,方能让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活力迸发,形成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注重优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加快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各地各部门加快建设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的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平台,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为载体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培养平台,以专家服务基地为载体的服务基层平台等,在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384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7226个,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11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0个,以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联盟为依托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行动,打好人才工作“组合拳”。通过实施高端人才引领、人才活力激发、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等8个专项活动,围绕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试点先行,打造人才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化通道。


——创新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各地通过“一对一”等方式,打通了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服务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不少地方都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出台了“暖心政策”,受到广大人才的欢迎。上海市大力推进人才服务“一网通办”,深入实施智能化、精准化服务举措,聚焦高端人才实施精品服务,优化升级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待遇保障体系。重庆市向“博新计划”博士后发放“重庆英才服务A卡”,享受国家级专家同等待遇,将博士后纳入重庆英才“渝快办”范围对象,享受75项贴心服务。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离不开广大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必将奋发有为、创新创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孟祥夫)


主办:中共忻州市委组织部   
地址:忻州市忻府区   
备案号:晋ICP备18009964号-1    技术支持:旭日科技